AI創藝學苑--攝影人如何快速的邁入AI運用之旅

整理一下昨天社團直播前的Q&A題庫,提供給各位參考。也感謝琴大,Kurt Lin大!以及社團的幹部群。

■ 自我介紹

大家好,我是賀伯,目前是「AI創藝學苑」的創辦人。很榮幸一起參與A1互惠攝影社的社團的活動。

我玩攝影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,在AI的熱潮下,我有個新的想法是,去結合AI與攝影的創藝,一方面可以協助攝影人,運用AI的技術,讓作品更精彩,並且延伸作品的版圖。

另一方面,導入攝影的概念到AI 領域,讓 AI 的影像更有作品感!

目前,網站上已經有兩堂新的課在進行中,都是秉持這樣的概念在推動。


■ 賀伯老師現在生圖的提示詞是自己寫,還是仰賴於AI的助理生成?!

應該算是人機協作,初稿都是AI助理幫我分析影像、撰寫提示詞的初稿。

但是都會經過我自己的改寫。

剛開始可能改寫幾個句子,但是現在改寫的比重還頗高。

大約是 50% - 60% 是我自己寫的。

尤其是在導入「彈性框架提詞法」以及「拍攝計劃提詞法」 ,並且更加的重視影像的美學形式後。就變成很大比率是自己寫的。

並且突然覺得,以前很多AI幫我寫的提示詞,還是欠缺美學形式,尤其是光影的佈局的部份!

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,我們並不是要去複製別人的概念,而是書寫自己的想法。因此,會需要自己寫提示詞的部份。現在,AI助理最大的幫助,反而是幫我激發靈感,寫文案的初稿方案,或是分析場景的元素。

■ 賀伯老師現在使用的工具,是以本地端為主?還是以雲端的平台為主?

目前本地端跟雲端都有,比率大約是 5:5

雲端的部份,主要是用來做一些需要耗時生成的作業。

像是影片的生成、圖像的放大,模型的訓練,或是某些較新的模型。

或是閉源的工具,像是Gemini、Whisk等。

但是只要是客戶相關的,都會在本地端進行,不會上雲端。


■ 賀伯老師覺得AI會取代攝影嗎?

不會,因為攝影的紀實性、情感性、社交性及經驗歷程,是無可取代的!

攝影及AI生圖,可以是不同的趣味。

■ 賀伯老師覺得AI人像會取代模特兒嗎?

可能某些機會變的較少,但是AI 的技術又會創造新的機會。

包含了社群行銷以及變現形式,都產生了新的機會。

而且依我所見,目前有許多模特兒已經投入了。

其中有一個形式是,是虛擬的 IP 結合真實的人設。

虛擬的 IP,可以是代班的概念,用於延伸作品。

做的不錯的話,甚至可以演進成為商品,例如特定的寫真。


■ 目前使用什麼工具?

我使用的AI工具非常的多,

如果是影像相關的,主要是:

ComfyUI 下的 Qwen 千問, Wan 萬相以及 Flux、Flux Kontext。

KritaAI 下的 Flux、Flux Kontext

Midjourney

還有 Google 的 Gemini、Whisk,當然也包含最新的 Nano Banana技巧。

還有像是 Dreamina 即夢、Kling AI 可靈平台,甚至特定的TikTok、美圖也都會使用。

影像的風格,有時也會運用Lightroom、Photoshop來做調整。

目前的課,主要是 Google 的 Gemini、Whisk為主,涵蓋Nano Banana技巧。

鎖定的目標是新手,以及初學AI生圖的攝影人!從初階到老手,包含了許多進階的觀念!


■ 對於想要學習AI生成的攝影師有什麼建議?

我個人認為,可以先從可以從簡單好學,又具有威力的 Google Gemini、Whisk入門。

這兩個工具,都可以免費使用、可以生成具有真實感的人像作品!

學習曲線又很低,也不需要採購新的硬體,有Google帳號就可以使用。

又有Nano Banana模型的加持,修圖、改圖很方便!

然後從裡面學習到提詞的技巧,如果將攝影的概念帶進來。

這樣會比較有成就感。


熟悉之後,再來慢慢考慮,是否同時使用其它的進階工具!像是ComfyUI或是KritaAI,我覺得也是很好用的工具。


■ 「AI人像練功坊」的新課程中的介紹提到,可以像外拍一樣引導AI,創造非凡影像,這是生圖的新方法嗎?

這是根據工具特性,所衍生的提詞方法。

我們可以將拍攝計劃的提詞,或是彈性框架的提詞,提供給AI。

就可以運用外拍引導的方式,進行生圖。

課程也針對AI人像的引導形式,特別做了介紹。

引導的方式,一方面是引導模特兒姿勢的方法,另一方面是考量讓模特兒跟場景元素互動的方法。

透過這個過程,就如同我們外拍的引導一般,便可以進行圖像的生成。

而在拍攝計劃提詞中,我們已經控制了影像的品質,以及拍攝的情境。

因此,一系列引導AI的圖像生成,都可以得到更好的作品感!

這便是課程中,拍攝計劃提詞法的內涵。

在整個課程的進行中,透過各種主題及情境,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範例。

事實上,因為引導的過程跟外拍類似,攝影人也可以將它當成外拍引導過程的模擬。

這就好像是機師在實飛之前,也會做很多的飛行模擬!


 
■ 聽起來是個有趣的提詞方式,如果不太懂提示詞的寫法怎麼辦呢?

 事實上,課程中提供了所謂的 4F提詞法。

不僅跟攝影人的概念吻合,也都有實際的例子做引導!

因此不用太擔心,而透過實戰的過程,就會對提詞方法,有了全新的體認!

 4F提詞法,這是一種適合Gemini及Whisk工具特性的提詞方法,4F代表了:

 ☆彈性框架提詞法(Framework)

☆拍攝計劃提詞法(Filming Plan)

☆情境引導提詞法(Facilitative)

☆主題元素提詞法(Fundamental)

■ 當大家都開始玩AI的影像生成,如何讓自己的影像不同?有沒有什麼致勝的概念?

創作或許不是跟別人在比賽,而是自己的概念、觀點及美感的傳達。

所以我認為,如何讓自己的影像不同?最後的關鍵也在於因為自己的概念不同、美學形式不同,因此,影像就會很不同!

所以,AI跟攝影一樣,除了技藝的演練,便是美感的訓練了!


而這個美感的應用落地方法,在目前Gemini及Whisk的實踐上,其實便是4F的提詞法。

將美學的形式,以彈性框架的提示詞,跟AI做溝通,並可以結合情境,衍生出拍攝計劃。


■ 如何確保AI影像的作品感,或是有更好的美感?

從「形式美學」的觀點出發的話,

我們可以將攝影上的「氛圍感」、「風格感」以及「光影構成」,運用彈性框架提詞的做法,導入在AI的生成中。

譬如用光,都說攝影是用光的藝術,AI人像致敬攝影,「光影構成」便是影像美學形式的重中之重!

而我們也對AI人像用光,進行了探索,但是跟傳統不太一樣的是,我們除了基本在AI的特性上,沒有複雜的理論,會將用光的邏輯,放在「作品性」,而不是傳統的「理論上」,將光線的處理,放在「光效」,而不是「光法」。

讓整個作品的成果,更貼近目前新生一代族群。


■ 課程提到了Whisk ,這套工具目前在台灣可以使用嗎?

目前可以透過VPN使用,課程會教導使用的方法。

它是另一套很具威力的工具,可以參考主題、場景元素以及風格,來進行影像的生成。

若是運用我們的框架提詞法來做,可以同時兼顧效率及品質,得到令人驚艷的影像!

 

■ Nano Banana模型是什麼?

這是一種新的AI模型,目前已融入Gemini的生圖模型中,可以更方便的遵循提示詞改圖,並達成保持更好的一致性的人物特徵,也可以融合多圖的元素,在一張新的生成圖上。當然,它也可以文生圖。

未來,Nano Banana模型的特性也將會融入Whisk及Flow之中。

其實,Nano Banana的概念,原本就是自家Whisk,並參考了像是字節的SeeEdit做法。

而Whisk的運作模型,也是課程4F提詞法的取法根源。


■ 課程目前有什麼優惠嗎?

「AI人像練功坊」8月份目前特價中,預計9月份調整為新的價格。有興趣的同學,可以搜尋「AI創藝學苑」。謝謝各位。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